English

两种“打招呼”

1998-05-30 来源:光明日报 高煜之 我有话说

打招呼,本是互致问候,表达礼仪的一种习惯性方式,大家见面点点头,握握手,拍拍肩头,一种亲情、友情便自然而然地在彼此心灵间流动。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这一礼貌方式却有了另外一层意思,逐渐成了拉关系、走后门的代名词,合理合法的事情通过“打招呼”可以少跑门槛、少看脸色,甚至少花钱,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,只要某些人物一个“招呼”过去,立刻变成合理合法,办起来顺顺溜溜,可谓“招”到“事”成。

笔者以为,“打招呼”之所以发生这样一个质的变化,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一些部门机关在工作中存在官僚主义作风,办事拖拉,相互扯皮,服务意识淡薄,甚至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,让办事者产生“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”的感觉,于是有人情便托,有关系便找,求人预先“打招呼”便成了办事之前一个重要步骤。二是一些能呼风唤雨的“能人”,出于各种目的,利用职权和关系向有关方面“打招呼”。

“打招呼”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风行一时,是因为有人买“招呼”的帐,是因为打招呼后面往往还有某些许诺、警告、威胁以及物质交易。有过“招呼”,该办的事固然是“热情服务”,不该办的事也照办不误,完全不顾原则和职责所在,致使一些人迷信“招呼”,想方设法寻求“招呼”。

当然,“打招呼”毕竟不是一个贬义词,我们的党务工作者“正”其意而用之,将“打招呼”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超前工作来做,警示、告诫、勉励便成了其新的内涵。对群众有所反映的干部发出“招呼”,能促其反省自身工作上的失误和疏漏;对有涉足“禁区”倾向的干部及时发出“招呼”,能使其幡然猛醒,及时回头;对为官多年政绩不显的干部发出“招呼”,能使其发奋图强,一改庸庸碌碌,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。如今在许多地方,“打招呼”在改善工作作风,处理倾向性、苗头性问题,重塑单位和部门形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
我们的组织和纪监部门不妨也打打招呼,敲敲警钟,对不听招呼,我行我素者,就该动用其他手段予以惩戒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